这些法国文学作品的标题,真的是"赢在起跑线上"啊!

文学迷02

又到了写文章、起标题的时候,每次文章写好了,在起标题这步,我总是写了删,删了写,写了又删......往复十几遍,总觉得这个标题吸引不了读者。


吸引读者为前提,不管是在推文中还是在精准考究的学术论文中标题都被视为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那些几十万、几百万字的文学创作来说,一个锦上添花的标题更能让读者产生阅读欲望,甚至直接影响作品的销量!

中国的文学作品为例,通过书名,我们就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某种情绪……

《红楼梦》诗意朦胧、《西游记》奇幻冒险、《狂人日记》神秘怪异、《平凡的世界》冷静现实……

这些优秀的标题就像一张邀请函,邀请你翻开书页,驻足而读,把你带进独属于作家的 “桃花源”……

刚刚呢,用大家熟悉的中国文学经典做例子,但咱们还是得回到法国文学这个主题上!

有很多法国作家堪称“起名家”他们创造的“法式标题”或发人深省、或细思极恐、或趣味十足!

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01. 
发人深省
作者抛出问题,读者寻求答案

书名:Pourquoi je n’ai écrit aucun de mes livres
作者:Marcel Bénabou 马塞尔·贝纳布
中译书名:《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精彩,说实话,看到标题时,我就有种想马上翻到大结局找到答案的急迫感,“引人入胜”说的也就是这种程度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马塞尔·贝纳布,他是巴黎第七大学罗马历史专业的荣誉教授,他的工作重点是古罗马,特别是罗马非洲。自1969年以来,马塞尔·贝纳布就成为了乌力波(l'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 ou OuLiPo)文学组织的一员,他的作品往往侧重于文学作品与自传的起源

他的这部《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正是乌力波文学的经典之作,并以此荣获得法国第三十三届黑色幽默文学大奖。

马塞尔·贝纳布以荒诞不经的笔触引用或模仿了近两百位文学家、哲学家的写作特点,深度分析写作的本质和文学的真谛。

阅读这本书,你可以始终带着“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这个问题,和作者一起探究“写作的奥妙”……

书名:L’Abolition
作者:Robert Badinter 罗贝尔·巴丹德
中译书名:《为什么要废除死刑》


是不是觉得中法作品名差别有点大?

单看原名,L’Abolition ? 废除?废除什么?只有一个单词的法语书名不少见,这种标题通常都很吸引人,毕竟一个词能表达的太少,读者都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个词究竟承载了多少内容……

而L’Abolition仿佛多了一种力量感,斩钉截铁的“废除”二字如何就能让读者了解主题呢?中文译名又为何要将其与“死刑”相联系呢?

这里就要补充一个小常识了,熟悉法国历史的朋友可能注意过,在法国宪法的几次改动中,有一次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1981年法国正式废除死刑,法国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35个废除死刑的国家。

这本书的作者罗贝尔•巴丹德不仅是法国律师、政治家、作家,更是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第一个7年任期(1981-1986)的司法部长,在他的整个律师和政治生涯中,废除死刑一直是他的关键词之一,且这一倡导终于在他担任法国司法部长的任期内得以实现。

书中记录了作者参与并主导法国废除死刑的全程,讲述了废除死刑支持者们自1972年起的努力,该书建立在读者已经熟知废除死刑的理论依据前提下,因此大家也能理解,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进一步细化标题是译者的贴心之举。罗贝尔•巴丹德通过一次次扣人心弦的庭审经历和坚持不懈、振聋发聩的呼吁,再一次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废除死刑这一基本人权问题。

书名:Vous N’écrivez Plus?
作者:Laurence Cossé 洛朗斯·柯赛
中译书名:《你们再也不写了?》



疑问式标题常见,但带标点的就不太常见了。带一个小问号,“一问一答”间更能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这本书的年龄其实一点也不大,它出版于2006年,是法国女作家洛朗斯·柯赛的短篇小说集,这部经典之作使她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短篇小说大奖!

书名所说的“你们”,其实就是指那些写了一两本书就消失的作家们,至于为什么不再写了呢?当然是因为写作太难了!

洛朗斯·柯赛在这本书中,以幽默诙谐的语调,讲述了十一篇故事,就说一件事:写作的难度!想知道作者们为何迟迟不填坑?快来这本书里找答案吧!

02.
细思极恐
表面平淡冷静,内里细思极恐

书名: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
作者:Simone de Beauvoir西蒙娜·德·波伏娃
中译书名:《人都是要死的》



呃……说实话,“人都是要死的”这件事吧,你不提醒,我也清楚。但就这么明晃晃地把它当书名就有点吓人了吧!不过话说回来,遇到这样一个冷静客观又带着些许恐怖色彩的书,当然是……二话不说读起来啊!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被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1954年荣获法国龚古尔文学奖的自传体小说《名士风流》,以及长达四卷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回忆录》。

不管人们如何评头论足,波伏娃活得充实而真切。她不容置疑的才华、追求卓越的自由心灵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在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上,波伏娃永远是一个靓丽的人物,值得学术界的研究和探讨。

书名虽为《人都是要死的》,但波伏娃却另辟蹊径,讲了一个“不死者”漫长的一生……这是一本著作,它带读者们看到了“生命代代相传,人类理想不死”的美好!

为了不过多剧透,这里小编就只能高呼一句内容相当精彩绝对不容错过了!OMG!看它!

书名:Journal d’un corps
作者:Daniel Pennac达尼埃尔·佩纳克
中译书名:《身体日记》


这本书的标题也很特别,Journal令人感到日常生活的温暖治愈,但后面跟个corps就怎么看都起鸡皮疙瘩了!这种诡异的违和感瞬间激发出读者的阅读欲望,急促地渴望弄清,在作者达尼埃尔·佩纳克的笔下,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呢?

《身体日记》是法国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以日记体写作的一部小说,从十二岁直到八十七岁临终,叙述者详尽记录了关于身体的一切:包括种种舒适和不适感,种种感官体验,身体制造的惊奇与麻烦,身体对惊奇的适应,身体与麻烦的和解,身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

叙述者“无情”地暴露了诸多欲言又止的经历,对熟视无睹的经历做出另类反思,又大胆谈论了禁忌话题。二十来岁的他用无比诗意的语言描述爱情带给身心的沉醉,四十岁的他无意中瞥见一个健身女人的不雅动作,上了年纪的他对故障百出的身体仍保持着好奇心,不时发表精辟见解。

这是一个一生都保有童心的人,将身体的一切当做自然的馈赠,十分认真而又充满善意地对待它,并不吝分享自己的心得。正如作者所说:“这不是日复一日的记载(否则得用成百上千个本子),这是对一个又一个惊奇的记录。”

03.
趣味十足
奇奇怪怪,却控制不住想翻看

书名: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
作者:Milan Kundera米兰·昆德拉
中译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也许是到目前为止你最熟悉的一本书了吧!即使没有读过,相信大多数朋友一定听过这个书名,因为它实在是太有名了!中文原译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78年,米兰·昆德拉和妻子定居巴黎,并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1984年,昆德拉发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按常理,“不能承受”一般都强调重量,但米兰·昆德拉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相反的两个概念融合在一起,成就了这部经典。小说抽丝剥茧,探寻生命的真谛、“轻与重”的内核、“灵与肉”的感悟,合上书再读标题,又将诞生新的理解……

书名:Cent mille milliards de poèms
作者:Raymond Queneau雷蒙·格诺
中译书名:《一百万亿首诗》


多少首诗?一!百!万!亿!呵呵,我才不上当呢,36页纸就想骗我,没门!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标题起得虽然“欺诈消费者”,但却点燃了读者一探究竟的热情!我倒要看看这一百万亿是怎么算出来的!

先来介绍一下作者,雷蒙•格诺(1903—1976),法国作家、诗人、批评家, 先锋文学团体“乌力波”的发起人,法国“实验小说家”的代表。1960 年,他与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奈共同创办文学团体“乌力波”,倡导自觉发现文学创作中的“潜在”规则,并严格按照有意识设定的规则去从事新的文学创作。

基于这种规则意识和自我设限的文学理念,1961年,他创作了《一百万亿首诗》,以十首十四行诗的规模,构建出一个需要连续阅读1.9亿年才能读完的庞大文本。

精彩来咯,《一百万亿首诗》究竟是如何构成的呢?

它们由十首十四行诗构成。十首诗除了严格遵循经典十四行诗的格律和规范之外,各首诗的同一行还押相同的韵。在作品的成书形式上,十首诗都单面排印,各行之间被剪开,左侧装订。以这种押韵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基础,翻开书页,每一首诗的任意一行,就不仅可以存在于本首诗之中,还可以与其他九首诗中除本行外的各行组合起来构成一首新诗。

这种组合的数量是十的十四次方,即一百万亿。换句话说,这十首十四行诗最终可以组成一百万亿首诗。按照作者在作品使用说明中的计算,一个人一刻不停地阅读,读完这一百万亿首诗需要花费大约一亿九千万年!

够酷炫!同时,“乌力波”的这种奇特文学观念也成为继法国文坛“新小说”之后,影响颇为深远的文学思潮。

写在最后,
优秀的标题就是一张邀请函,除了能带你走进中国作家的山水田园外,也能允你一览法国作家的庄园小屋!

绝妙的标题,是作者送给读者的见面礼!是“以书会友”的明信片!

你遇到过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法语标题呢?
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吧!